欢迎光临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

走民主与法治的新路
——在第四届党性教育“延安论坛”上的主题发言

时间:2014-11-24 15:43点击量:来源:求是网
        一、对“窑洞对”的语境考察

  毛泽东对黄炎培的感慨与发问,迅即回答: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,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。这条新路,就是民主。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会松懈。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”

  对此,黄炎培回应:“我想:这话是对的,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,个人功业欲才才不会发生;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,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,才恩能够使地地得人,人人得事。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,怕是有效的。”

  从对话的情景和语气看,毛泽东的回答有些过于迅捷,而黄炎培随后的回答则多少有些保留。何以见得?一则“这是对的”,一则“怕是有效的”。一个“怕”字,坦露了黄先生此时此刻有所保留的心境。

  二、对毛泽东答出的“新路”所进行的分析与思考

  由郭沫若引出,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,毛泽东高度重视。毛泽东说: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,那么他到底找到了没有呢?站在今天的角度,恐怕很难用“有”或“没有”来回答,我的观点是既有又没有。说有,他确实提出了民主与监督这样确实有效的方法,在延安的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。客观地说,他提出的破解办法,即民主与监督,恐怕也不是现代语境下的含义,而更多是当时在党内开展群众运动的经验。但是囿于历史的局限,毛泽东对民主的理解是有偏差的,他更多地把民主看做是手段,在我们党处于革命党时期,他就是把民主作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、争取人民解放的手段,这也是对的。但问题在于当这一任务完成以后,我们党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之后,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应当做出那些改变,突出地体现在对待民主和监督的问题上,在工作方式上就是如何走好群众路线。

  由于这个问题在毛泽东心里实在是太沉重了,成为他的一个心结,他一直在苦苦求索并付诸实践。但在理论理解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故与偏差,在实践上出现了严重的偏离。特别是与苏联的分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复杂变化,他的关注点转向“防修反修”,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有指导思想和理论上的错误,如“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”、“破除资产阶级法权”等。工作方式上的失误就是所谓的“大民主”,以“大民主”作为发动群众开展自下而上的监督。而“大民主”实质上不是民主而是无序的群众运动,发展到“文革”就是“踢开党委闹革命”,就是造反。所造成的恶果我们党已经做出了结论,我就不赘述了。建国之后出现了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特殊化,继而出现了个人崇拜,加之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,对如何防止官僚化和滋生腐败,毛泽东十分重视并始终寻求破解之道,但他一直都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,出现偏差后,党内也缺乏有效的纠偏机制,我们破解历史周期率的难题与考验还依然任重道远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看,毛泽东所说的新路,其实还没有走通。

  三、今天我们如何“赶考”,“新路”有什么新变化

  2012年12月,在同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座谈时,习近平同志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,以警示全党,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和防止脱离群众,我们还会在兴亡周期率的路径上徘徊。

  从我们党执政60多年的历程看,赶考的内容一直在变化,如果说最开始还只是停留在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,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“绝不做李自成”,要求全党同志“两个务必”。到后来是如何在“一穷二白”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。再到现在则成为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在一个开放的环境,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一个富强、文明、民主的新兴国家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。考试内容不断改变,考试难度不断加大。

  新路之新就在于我们是在和平的环境下,以高度忧患的意识,以民主的方式,法治的思维规范执政党的行为,进行执政党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。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,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。

  我的结论意见,对于本次论坛的主题,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,我们要保持足够的严肃和足够的忧患,绝不可盲目乐观。民主与法治的新路还需要我们持续地探索。

Baidu
map